我的老家

我的老家
1959 沙叻秀新村全貌 (照片提供:黄容娥)

2010年9月15日

我的老家|沙叻秀|搬迁 入村

            地势
和全国的新村一样,当时的新村不叫新村而称为新移置区(New Settlement Area)。它是一个开放式的集中营。村的四周,用两层的铁刺网围起来。全部居民必须通过大闸门进出。闸门有军警守卫,检查所有进出新村的村民,车辆,交通工具。有些更搜身,男女老幼,一律照搜。围绕新村四周,不断地有军警巡。人民生活在白色的恐怖下,给村民造成极大的不便和羞辱。

屋地
沙叻秀新村的地形有着许多特点。整个村绝大部分是山坡,很少平地。村民的屋地就被安排在这些斜坡上面。村民在旧家被拆之前被带到指定建屋的地点,有华人事务官或是有关官员分配好,在屋地的四个角插上木棍或是标志。他们的工作就算完成了。但村民的苦差才正式开始。当时并没有或是没有钱雇用铲泥机,只有靠锄头,铲等简单工具不停地锄,不停地搬。工作非常辛苦。为了一块平坦的地台,结果,屋前或屋后的泥壁竟高达十来尺(如9号路,12号路A23号路。。。。等等)。
  
搬迁
自行拆除的老屋木料加上家具,牲畜,用具,政府用军车分几车到自己准备好的屋,以后的事,那是自己去处理。据说,当时的马华公会为人民争取每家补100元。就这样,人民被赶出住了几十年的家园,进了大集中营。

当时的环境好坏,当家者即使有百般的不喜欢,除了无奈,还是无奈。但求有个栖身之处,其他的就看着办吧!

据说当时曾发生过‘村换村’的事情。殖民地政府为了所谓切断人民接济马共的理由,局部或是把整个新村的村民换到别的新村住,而别的村的村民调来这个新村。村民只允许携带细软,其他一切不准带。在这种精神压力下,人人自危,不知道明天会怎样。又有传说,当时的十三号路尾(八号)铲泥机推路时曾推出人骨头,因为以前的‘雷打岭’就是土匪出没的地方。曾经发生过残杀居民弃尸郊野就是在这片土地上。而日本占领时期,汉奸杀人,日本投降后,人民杀汉奸也发生在这里。听见这些传闻,怎不叫人不寒而栗!

公共设施
没有水供,更不用说电流供应。村民只好到较低的山坑开井。多家共用,除了炊事以外,洗衣,冲凉就在坑底解决。晚上多用煤油灯或是煤油气灯照明。

摩多单车,脚车,是主要的交通工具。没有公共汽车,有车的人士非常少。东方巴士公司有川行吉隆坡,街场之间,但是就没有进入新村。理由是路面黄泥,路斜,下雨路面滑,危险。

新村的村民,绝大部分都是出外工作。除了胶工,还有去吉隆坡或是陈秀莲路一带的工厂工作。当然,那时,村内空旷的地方多着,辛勤的村民很快便开垦种植杂粮,甚至饲养家禽以补家计。

新村一共有两个顶小巴刹,即是武吉区巴刹以及沙叻区巴刹。当时人叫“八间店”就环绕在沙叻区巴刹附近。至於由沙叻秀上街搬到新村的商店,就建在武吉区巴刹周围。开门七件事,柴、米、油、盐、酱、醋、茶及菜、鱼,就在这两个地区买到。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